湖北省通山县大源阮氏宗祠重修记! e: l! b1 @! n- j! x% o
. J0 } ~/ k0 x- ]# t4 X- {7 T& h- T
陈留世第, 渊源流长。阮氏始自商时山东皋陶, 后裔迁甘肃泾川, 以国为姓。子孙返豫,延于秦汉晋唐, 繁于南北两宋。宗族称竹林堂, 有“竹林远茂”、“陈留世弟”、“青眼传家”之诸多门楼牌号。北宋兒孙分道南北,奔徙异域他乡, 立业华夏内外, 兴家江南华中。历朝越代, 瓜瓞绵衍, 世代兴旺, 辈岀儒林学士, 文臣武将。汉岀仙家阮肇,晋有文宗阮籍、名相阮孚,明大铖,清阮元, 官至尚书与宰相, 满腹经纶,誉满朝野, 徳业勋隆, 当代将军教授、部厅高干, 人才者众 。
6 t% H4 X; Q- z N5 H* S: P" [ 诗书继世, 美德流芳。吾氏继髡、庄、昉、彰、昭、霭、宗诸公繁衍教化,至元末四一公,为避战难,由吴入楚,自江西乐平举迁湖北兴国吉囗里, 奠基定居石梁庄。历七百春秋,繁衍三十余代,裔孙数以万众,支分一、九、五、三、十甲,脉布鄂赣陝豫、云贵皖湘。为慰籍祖灵,念宗功厚徳,继世家乡风,聚四方叔侄,同商大计,共叙亲情衷肠。 先祖今代,承前启后,四修祠殿,荣祖耀宗。
* T8 ]2 M3 O3 c0 Z+ t大源阮氏宗祠,自清代中叶至民国25年,历经磨难,三毁三建。首建清康雍年间(约为1703至1723),时四一公十五世嗣孙承弘于石浆畈献基四斗, 十七世孙克绍领衔首建,两番构筑,祠宇完葺。未及百年,不知何年何故被毁。同朝嘉庆19年(公元1815年), 三甲后背园宣信公、十甲上中通国泰公、五甲阮家园远安公等宗族父老为首,集资捐物,就基复建, 如期了愿。此祠又惜于民国19年(公元1930年) 被国民党咸宁兵燹。民国25年(公元1936年),族人不谋而合,集识于共,共赴时艰,动土伐木,征地三千七百平方, 第三次扩建宗祠, 并另修有节孝祠等屋宇。然, 乱世修祠,天灾人祸, 接踵不断。祠宇及至盖顶,轰然坍塌。宗族人等尚未失志,群策群力, 再振雄风,不日重建,傲立乡间。该祠存世31年, 屡作它用,先21年作为黄沙小学, 培桃育李;后七年改作黄沙区粮管所, 经营油粮。至1967年“文革”兴起,宗祠视作“四旧”, 被彻底拆除。
3 _( A, ]) R" D' h野火春风,忽荣忽衰,欣逢盛世,国泰民安,续谱修祠重热中华。2004年,族人思祖之情由然而升,十甲河坊大科先生邀约各甲长老,倡议续谱修祠。阮氏贤孝,群英荟萃,共举大业。一甲伏园林开治, 九甲大地士彬, 夏里屋班鸿,五甲新屋士安、港背班兴, 三甲下屋江班松, 十甲石颈士进,携手合力, 承旧制, 创新法, 顶压力, 冒风险, 排干扰, 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下湖广,奔皖赣,去豫陝,访故地,索根源。无畏酷热严寒,不顾山高路远, 串村入户,奔走呼号,疑人心,聚财力,续宗谱修宗祠,义举颇得族人拥戴, 多有响应。江西武宁、修水、永修、靖安四县族人群起响应,片长家武先生不遗余力,无私奉献,耗资数万,捐石狮一对,雄镇祠门;黄石市之大冶阳新片长大柳先生,咸宁市咸安区开畅先生,通山县杨林村士厚先生积极发动组织族人捐款献物, 贡献宗祠宗谱建设。翌年四月初三,春风和煦,万物复苏,阮氏宗祠,破土奠基。宗祠历时一年又八个月, 于2006年12月14日竣工落成。
! U) p+ `. _4 @: h+ ^% {6 H* n 大源阮氏宗祠占地1555平方, 祠宏宇阔,钢混主构,门楼高盈四丈, 雄伟气派。主殿一进三岀,纵分上、中、下三重, 二十根抱墙柱, 十八根顶梁柱托起高楼,屹立人前。前重设千人露天场,以吸天地之气,纳日月之光,两边下为宴会厢廊,容客百席,上为钟鼓楼, 青瓷砌壁, 白铝护栏,牢固安全,美观大方。内设女兒楼,办公室,会客室,可会亲结友,可交谈观戏。中重为观摩大厅,可置席百桌,坐客千许。 及目两旁,水墨壁画,疏落有致,寓意深刻;祠章醒目,曰耕曰读,教化兒孙, 奋发进取,安份做人。上重四间厢房为阮氏宗祠陈列室, 多为先祖遗传之古籍古画、礼法器具等文物,彰显阮氏历史文明与沿革, 中厅为神龛, 四一公镀金神像肃立其上, 自上而下, 三排依序摆放列祖列宗牌位,烟火袅袅,祈祷声声, 箫鼓鸣和,肃穆庄严。神龛正面墙壁, 环绕竹林七贤 、阮氏三雄、桃园结义、竹报平安、双凤朝阳等木雕与字画, 维妙维肖, 栩栩如生,情牵族众, 感化子孙。
7 D( Y! M- ]* Z6 C3 A* }宗祠斯成,吿慰列祖,荣及我辈,福泽后代,此乃大幸。特此题记,以资纪念。 ; G0 e. a+ ^1 M% b
0 T Y; y4 j- \5 n' M湖北省通山县黄沙大源阮氏宗祠理事会( y2 R. X: Y1 Y! z' v# T
二十六世孙阮班斗题记9 w2 K" d/ Z! k
公元二0一二年九月
K& n6 L, O$ p, k' Y. M;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