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问答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ruanchinacom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征集版主会员注册须知本站二维码
    查看: 5430|回复: 9

    历史时期陈留阮氏的迁移与分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9 22: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了两天时间,将这部分资料整理成电子版,如果各位宗亲需要该资料的可以自行复制了。{:soso_e113:}

    历史时期陈留阮氏的迁移与分布
    王雪玲
    提要  陈留阮姓是殷商偃姓诸侯过的后代早期丰要活动在今陕、甘交界的泾渭流域。商亡后随着周王朝的东迁以及后来东汉建都洛阳阮姓之人也逐渐东迁至今河南省境内汉末魏晋时期聚居陈留郡并发展成为当时的一个望族,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东移以及连绵不的战乱,陈留阮姓也随人口迁移的大军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继而卫又向岭南迁移。隋唐以后阮姓之人在前期迁移的基础上,以河南江浙和广洲为中心继续向其周边地迁移,而形成了今天南方的阮姓人口远远多余北方的格局。
    关键词  陈留 阮氏 迁移 分布
    在由成千上万个姓氏组成的中华大家族中 ,阮姓只是其中的一个 ,与张、王、李、赵等大姓相比 ,阮姓的人口数量微不足道。在宋人编的《百家姓》中 ,阮姓排在第 1 30位。近年来学者王大良参照传统百家姓的排列形式和当代姓氏抽样调查结果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当今使用较多的 50 0大姓重新排列次序 ,阮姓排在第 1 91位。由于史料不足 ,历史时期阮姓人口数量及其消长难以估计 ,但从所见史料来看 ,阮姓人口的组成与其他大姓相比较为单一 ,源于泾、渭流域的陈留阮姓是组成今天阮姓人口的最主要的一支,且大姓中常见的赐姓和改姓也不多见。因此 ,历史时期阮姓人口的迁移与分布情况 ,见于史料记载的也主要以陈留阮氏为主 ,故本文拟从此入手 ,探讨历史时期在中国人口大迁移的背景下陈留阮氏宗族的迁移情况 ,希望对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人口迁移问题有所裨益。
    一 陈留阮氏的起源与早期分布
    关于陈留阮氏的起源 ,后人比较认同宋人郑樵《通志·氏族志》的观点 ,即阮氏以国为氏 ,是商朝偃姓诸侯国的后代 ,最初生活在“岐、渭之间”,周文王时曾“侵阮徂共”。武王灭商后 ,其子孙以国为氏,阮氏后裔对其起源也持同样的观点:“《阮氏姓谱》云:殷有阮国,在泾渭之间,文王侵阮是矣,子孙以国为氏”。据此,阮姓之人早期当活动在今陕、甘交界的泾渭流域,当代学者更进一步浆砌明确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但是,陈留阮姓作为今天阮姓人口中最主要的一支,在殷商灭亡后、秦朝统一前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文献中未见有关阮姓之人的任何记载,其生活和迁移的情况也就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明朝嘉靖年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凌迪知在编纂《万姓统谱》时,将秦朝安南人阮翁仲排在有史记载的阮氏人物之首。而关于阮翁仲最早的记载,则见于明天顺五年成书的《明一统志》。
    秦阮翁仲,身长二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少为县吏,为督邮所笞,叹曰:“人当如是耶?”随入学,究书吏。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兵守临洮,声震匈奴,秦以为瑞,翁仲死,铸铜为像,置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至今见之者,犹以为生。
    之后明万历年间成书的《广舆记》(卷9《陕西·临洮府·名宦》)、《山堂肆考》(卷149《神袛神》)以及类书《说略》(卷5《人纪》)、《天中记》(卷21《长人》)等文献,都有关于阮翁仲的记载,各书所记除身长有二丈三尺、三丈二尺、一丈三尺之别外,其他内容基本一致。从阮翁仲的行历看,其在秦朝的影响非同一般,但令人不解的是,如此神通广大的一个人物,在秦汉时期甚至明清以前的文献中却不见任何记载。又从以上各文献对阮翁仲的记载及归类看,他在明代人的心目中乃是个亦人亦神、具有双重属性的人物。而其籍贯“安南”则是唐调露元年在今越南北部置安南都护、省称安南府才有的地理概念。因此笔者推测阮翁仲很可能只是传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明代广为流传,被《明一统志》的编纂者不加考证地录入书中。传说之所以将阮翁仲的籍贯定为安南可能与明朝时安南阮姓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有关。因此所谓的秦安南人阮翁仲不足以作为早期阮姓之人分布的依据。
    直至两汉时期文献中才有阮姓之人零星的记载。两汉400多年间见于文献记载的人物只有阮仓、阮胥卿、阮谌、阮墩、阮况等5人。在这五个阮姓人物中,阮仓籍贯不详,其余四人当为东汉人。阮旭卿官至侍中,是晋陈留(今河南开封)尉氏人阮种的八世祖。阮谌字士信,官至侍中,是晋陈留人阮武之父。阮墩曾任巴吾令,乃汉末著名文学家陈留阮瑀一日,正当调之父。阮况官至南阳太守。由于没有其他可以依据的史料,我们只能从这极其有限的文字记载中来推测阮姓之人在这一时期的活动分布情况。以上五人中有三人与魏晋名门望族陈留阮氏有直接关系。陈留郡时属兖洲,汉武帝时置,治所在陈留县(今开封市东南陈留城),在洛阳东530里,郡下有尉氏、己吾县,“巴”应为“已”之因形近而误。阮况官至南阳太守,南阳郡时属荆州,在洛阳南700里。从这四个阮姓人物的世系及任职地分析,起活动范围大致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陈留,南至南阳,基本上没有超出今河南省的范围,这说明随着周王朝的动迁以及后来东汉建都洛阳,阮姓中的一部分人或一个家族也从其发源地泾渭流域逐渐迁往今河南省境内,最晚至东汉末年已开始定居于陈留郡。在经过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沉默后,东汉时期阮姓之人已开始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
    二 魏晋之际陈留阮氏望郡的形成
    两汉以后,随着阮氏定居陈留,见于史籍记载的阮姓认为开始有所增加。以正史为例,魏晋时期,见于《三国志》的阮姓有10人,见于《晋书》的阮姓有30人,合计40人,除去东汉1人,重复6人外,尚余33人,与秦汉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这些见于正史记载的阮姓人物都是陈留郡尉氏人,无疑已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阮氏大家族,《晋书·阮咸传》言“(阮)咸与(阮)籍居道南,诸阮居而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亦可为证。在从东汉到西晋灭亡这近300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王朝都城所在地,而当时阮氏就在这距洛阳仅500里之遥的陈留郡聚族而居,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陈留阮氏之人提供了更多展露才华的机会。
    汉末魏初,阮瑀凭着他的文采跻身“建安七子”之列,又曾任魏丞相掾,知名于世,奠定了陈留阮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其后子孙繁衍,名人辈出。阮籍、阮咸叔侄二人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是当时的大名士。同时,继阮瑀之后,阮籍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受到时人的肯定。在重清名、好谈玄的魏晋之际,这些无疑都是成为名门望族的资本。此一时期,陈留阮氏的著作也颇为丰富,见于《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文集就达39卷。同时阮氏之人在艺术领域,尤其是在音乐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阮瑀、阮籍、阮咸及其子阮瞻、阮孚都善弹琴,解音律,堪称音乐世家。文学艺术之外,阮姓之人还活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就这样,社会声明与政治地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陈留阮氏声名鹊起,为时所重。当时即使权高位重的司马昭,也曾希望与阮氏联姻,史载“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与(阮)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已“。
    魏晋时期见于记载的陈留阮姓主要有两支:一支出东汉阮敦,阮敦字子瑀,汉司空祭酒。阮瑀长子熙,武部太守,次子籍,晋步兵校尉。阮熙子咸,始平太守;阮籍子浑,太子庶子。阮咸二子:瞻,太子舍人,孚,丹阳尹、真南将军、广州刺史。阮籍从祖略,齐国内史;阮略子觊,汝南太守。阮觊二子:放,交州刺史;裕,东阳太守。阮放子晞之,南顿太守。阮裕三子:傭一日,正当调,州主薄;宁,鄱阳太尉;普,骠骑资议参军。阮傭一日,正当调子歆之,晋御史中丞。阮宁二子:腆(之),秘书监;万龄,宋湘州刺史。阮普子长之,历任平越长史、东莞太守、尚书殿中郎、武昌太守、临海太守等职。阮籍之从子修,太子洗马;种,平原侯。另外一支出阮瑀的同族、东汉名士、经家学阮谌,留名青史的有其子阮武,字文业,学识渊博,为人豁达,官至晋清河太守;阮武弟炳,字叔文,精通医术,撰有《药方》一部,官至河南尹。阮炳子坦,字弘舒,官至晋太子少傅、平东将军。阮坦弟柯,字士度,,曾被选为晋濮阳王文学,迁领军长史,卒于任上,西晋重臣王衍时为将军,哭之甚恸。由此可见见于史书记载的阮姓之人,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陈留阮氏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名门望族,历史上的阮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宋人郑樵亦言陈留阮氏“惟盛于晋宋”。
    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陈留阮氏的播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的变化不能不影响到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变化。因此,此一时期社会的变化也在阮氏宗族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晋时期发生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及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使得北方大批百姓和士族纷纷南迁。尤其是“永嘉之乱”所引发的北民南移浪潮,“是秦统一中国后一次规模最大,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在这次人口大迁移中,陈留阮氏中的一部分人不可避免的也随之东迁。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重建东晋政权,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作为名门望族的陈留阮氏为了保持其在政治上的地位,继续在司马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又有一批人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陈留向东南方向的建康及其周边地区迁移。史籍中虽然没有有关陈留阮氏迁移的详细记载,但从一些零碎的史料也可大致推测出当时陈留阮氏迁移的主要方向。
    首先,陈留阮氏迁移的主要方向为长江中下游方向的江、浙地区。史载阮咸子阮孚在永嘉之乱后“避乱度,元帝(司马睿)以为安东参军”,“明帝即位,迁侍中”。阮籍从子阮修在“避乱南行”途中遇害身亡。至东晋成帝咸和年间,阮瑀被除授尚书郎,“时事故之后,公私弛废,裕遂去职还家,居会稽剡县”。阮裕乃阮籍从孙,显然此时并非旅居建康,而是已举家迁居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剡县。《宋书·阮万龄传》说阮万龄是“陈留尉氏人”,又言“阮万龄家在会稽剡县”。南朝宋永初年间,他“自侍中解职东归”。这些记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切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陈留阮氏也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以及人口迁徙的大潮向东南迁移,东晋时已有部分阮姓之人开始居住在会稽,至南北朝时期,会稽很可能已成为继陈留之后阮姓之人的又一个著名的聚居地。此外,史载南朝宋权臣阮佃夫为“会计诸暨人”,《越州阮氏宗谱》言刘宋诸暨隶会稽。阮佃夫实乃会稽阮氏之先导。南朝梁武帝的妃子、会稽余姚人石令嬴,因生下元帝萧绎被拜为修容,赐姓阮氏,大概也是因为石令嬴是会稽人,而会稽阮氏又是从陈留迁来的一个名门望族的缘故。同时石令嬴赐姓阮氏也说明了直至南朝梁时,迁移到浙江会稽的阮氏的名望依旧不减当年。
    其次,阮氏迁移的另一个方向是岭南的广州和交州。两晋南北朝时期,岭南尤其是珠江流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经济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两晋之际为躲避战乱及随政治中心东移而迁来浙江、江苏的阮姓之人,并未因此过上平静的生活。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虽都建都建康,但其政权更迭之频繁,统治者内部争斗之激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使得人人自危,如履薄冰。相比之下,远在岭南的广州、交州因远离战乱,经济发展迅速,此时则成了一个理想的避难之地。为了远离战乱,一部分阮姓之人纷纷请求外任。如阮咸子阮孚于东晋成帝咸和年间任丹阳尹,时主幼时艰,“太后临朝,政出舅族”,阮孚预知大乱降至,适逢广州刺史去世,“虽苦求出”,于是除授“都督交、广、宁三州军事、镇南将军、领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阮籍从孙阮放也出于同样的原因请求前往交州任职,于是“除监交州军事、扬威将军、交州刺史”。这也许就是此一时期阮姓之人在南方任职人数众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为官于此的阮姓之人很可能携家带口暂居南方,久而久之,有的就移居于此。如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阮弥之任交州刺史,受诏征讨林邑王杨迈,从弟阮谦之任副将,大败杨迈。阮谦之凯旋而归,子孙从此居住在遂溪(属广东省,汉属徐闻县地,唐改为遂溪。属雷州),故史载阮谦之乃“徐闻人”。
    四 隋唐以后阮氏分布概况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移,陈留阮氏大致形成了以河南、江、浙和岭南为中心的三个集中分布地区,隋唐以后,阮氏人口在这三个地区的基础上继续向四周迁移(主要在长江以南),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不同的特征。
    隋唐五代时期,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社会趋于相对稳定阶段的时候,魏晋时期显赫一时的阮氏宗族却从高峰跌入了低谷。此一时期,正史中没有一个阮姓的人物的传记,见于《隋书》、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的阮姓人物除魏晋南北朝诸阮外,属隋、唐五代时期的只有阮结、阮顺之、阮通3人。见于正史之外的典籍记载的阮姓人物除阮结外还有阮文卿、阮郜、阮奉之、阮知悔、阮惟德5人,明显少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所见的阮姓人物主要分布在浙江的台州、奉化、钱塘和四川的蜀郡。见于记载的人物数量的减少并不能说明此一时期阮氏人口的消长,但至少可以说明阮氏之人无论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是在政治舞台上都远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具有影响力,也说明隋唐五代是阮氏宗族发展的衰退时期,这种衰落现象与当时的社会变化不无关系。两晋南北朝时期,阮姓人口大批南迁,而时隔不久,南朝灭亡。继之而起的隋唐统一时期,均将都城建在远离江南的陕西西安,刚刚定居下来的阮姓之人暂时无力西迁。远离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阮氏之人的影响力也就远不如前了。另外隋唐之际门阀士族渐趋衰落,加之科举取士取代九品中正制,门第观念日益淡薄,陈留阮氏与其他世家大族一样也免不了其衰落的命运。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在更为偏远的蜀郡,出现了擅长绘画的宫廷画家阮知悔、阮惟德父子,这些阮姓之人何时迁来,其是否出自陈留还一时无法确定。
    宋元时期,阮姓分部更加广泛,见于记载的阮姓人物的数量又开始上升。从所见史料来看,除河南、江浙、广东等地外,福建和安徽两省的阮姓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与辽、金南侵,导致了中原人口再一次大批南迁,此次迁移的主要方向仍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随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留居北方的阮姓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第二次人口大迁移。
    明清时期,阮姓人口继续大幅度增长,见于记载的阮姓人物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前期,但这种增长缺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即分布于今越南地区的阮姓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与其他地区相比在数量上明显占了优势。见于《明史》和《清史稿》记载的阮姓人物中安南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同时期问过境内阮姓之人鲜见记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元以后,阮姓已发展成为越南的第一大姓,《新元史》言“其氏族如阮、裴、吴、杨、陶、黄、武、宋、陈、程、梁、胡之属,外无他姓”,《越南通史》亦言“越族人姓阮、范、陈、吴、黎的最多,子女用父姓”。更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叶,阮福映还建立了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氏王朝。这说明同一时期分布于越南的阮姓不管是在人口数量上还是在政治舞台都有别与其他地方的阮姓。那么,越南的阮姓与陈留阮姓是否一脉相承呢?越南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越、汉民族的融合、源远流长。现代越南民族的形成,离不开汉族血统,这是越南历史发展中重大的特征“。相传三皇五帝时期,颛顼的足迹已远至交阯一日,正当调。从秦汉时期起,中国政府在越南建州设郡,并派官员进行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又是阮姓之人迁移和为官的一个主要地区。元朝时安南国人黎崱常年旅居中国并撰有《安南志略》,黎崱自称是东晋交州刺史阮敷的后代,幼年过继给舅父黎瑧为子,因该姓黎。《四库全书总目》也认同这一说法,亦言其为安南国人。“东晋交州刺史阮敷之后,东晋交州刺史阮敷之后,世居爱州。幼与黎琫为子,因从其姓”。《越州阮氏宗谱·望族考》称“世竟言安南阮福映事,而不知吐其秀者在前明,养其根者在会稽也。夫自渭而陈留,自陈留而会稽而安南,恢拓华源,化家为国,茂矣美矣,叹观止矣。”当代学者亦指出,“自五代、宋以后,安南监理独立王朝,著名的开国君主多为华裔”,阮朝的建立者阮福映即是其一。据此,基本上可以断定越南阮姓源于陈留阮氏,是华、越两族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与明清时期越南阮氏蓬勃发展相反,此一时期我国境内的阮姓人口数量难以估计,除明清两代越州阮氏修有《越州阮氏宗谱》,详载越州阮氏的世系支脉外,分布于其他地区的阮姓鲜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随着人口迁移以及异地为官现象的大量存在,阮姓的分布比以前更加广泛。据《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典·氏族典》之《阮姓部列传》所载阮姓以及近代阮姓名人分布,可知除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广东六省之外,北方的山西、河北,南方的云南、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也相继出现了阮姓人物分部。而清代中后期的学者兼显宦。江苏仪征人阮元,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思想文化方面都代表了历史时期阮姓之人的最高成就,史载其出于陈留尉氏。更值得注意的是,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岛屿也出现了阮姓之人活动的记载。台湾阮姓当从福建流入,且人口增长迅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台湾前100个汉姓中,阮姓排在第96位。
    五 结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袁义达、张诚二先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的研究结果,我国姓氏的遗传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在迁移的过程中主要以同姓人口迁移为主,同时由于中国人历来恪守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婚姻半径小,婚娶地域相对稳定,因而在历史的迁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在各地的分布也是不平衡的。袁、张二先生主要是通过对历代姓氏的人口数量及迁移情况做随机抽样,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计算得出这一结论。本文则将陈留阮氏作为一个个案,通过对历史时期阮姓的起源、宗族的形成、人口变化及迁移与分布情况做全面的考察,从而得出两晋南北朝以前阮氏主要聚居在陈留郡,之后大批南迁,形成了以河南、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聚居地,使得南方阮姓人口远远多于北方的结论,与袁、张二先生的研究成果基本吻合。同事陈留阮氏作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个个案,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与两宋之际两次人口大迁移的浪潮,而两晋南北朝时期是陈留阮氏人口迁移的一个高峰期,此次迁移对形成以后阮姓人口分布的三大中心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其迁移的大势则是自西而东、而南,这也符合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
    发表于 2012-3-2 21: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辈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22: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 09: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阮方,为阮氏人做好事,你功德无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 11: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 11: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21世纪阮氏的先行者。引领我们阮氏走向辉煌!我们记住你,FOREV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0 15: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1 13: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分析的比较到位,只是很多地方和史料有出入。其实要搞清阮姓的起源及分布情况,需要研究会提请历史、考古、民俗学家,给予相关的课题费用,或许能理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1 13: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分析的比较到位,只是很多地方和史料有出入。其实要搞清阮姓的起源及分布情况,需要研究会提请历史、考古、民俗学家,给予相关的课题费用,或许能理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6 15: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