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快捷导航
网上祭祀
最新发布
Portal
阮氏古今
阮氏图库
同城宗亲
阮氏产品
阮氏论坛
BBS
阮氏知道
宗亲会
Group
会员动态
Space
帮助
Help
排行榜
Ranklist
休闲灌水
娱乐八卦
吃喝玩乐
新闻中心
时尚节拍
开心贴图
音乐视听
旅游休闲
美女图库
情感沙龙
亲子乐园
女人世界
房产家居
人才招聘
城市信息
健康生活
职场交流
投资理财
新手报道
网友中心
社区公告
克米设计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阮氏宗亲网
»
阮氏论坛
›
天下阮氏
›
阮氏各地
›
安徽藕山兴盛史 子孙多加勉
征集版主
会员注册须知
返回列表
查看:
1777
|
回复:
6
安徽藕山兴盛史 子孙多加勉
[复制链接]
阮少文
阮少文
当前离线
积分
34003
IP卡
狗仔卡
发表于 2017-11-1 00: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将军是始于战国时期领兵的最高统帅,唐朝正式定制有十四名官职有大将军称号,即唐制十二卫大将军,唐代之府兵十二卫,每卫有上大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将军两人,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唐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典《唐六典》,上面明确规定了唐朝的官制制度。大将军在唐朝是官职,到了宋代,十六卫大将军已属空街,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唐朝的大将军相当于最大的将军,一般是正三品,掌控所属的禁卫和戊戌部队。枞江公被封为镇江南大将军,可见他当时在朝中及军中的显赫地位。
唐懿宗(828年一874年),是唐朝倒数第四位皇帝,历史上口碑不是很好,被认为是不思进取,宠信宦官的无能昏君。859年即位,在位14年一共任用了21位宰相,赏人官职,赐人钱财,常常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唐懿宗即位那年,浙东地区(今浙江绍兴)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队伍多达三万人,。八年后驻守桂林的八百名士兵因为驻防期满,朝庭不让他们换防,由庞勋领导的戌兵起义从桂林向北进攻,一路打回徐州老家,到了徐州队伍已经有了二十万人。唐懿宗派遣王式和康承训等镇压了这两次起义。唐咸通年间在长安为官的阮世三十世祖枞江公奉旨围剿断腰山以郭力武为首的山盗,以火焚山,大获全胜。《安徽人物大辞典》中记载:唐桐城(今枞阳松园人)。为征南将军,爱山地势优美,遂定居。藕山之阳,鳌泽虬冈,襟抱秀峦,带束清江。藕山阮氏不同于枞阳周边的大部分姓氏,多由元末明初的江西和徽州移民而至,从唐至今为迁桐的开山始祖,非我阮家享堂莫属。越今千世年,相传四十余世,宗族昌泰,当之无愧。
藕山,全国共有两处,一处在安徽枞阳,一处在江苏宜兴。方以智在《通雅》中记载:藕山,后,偶二音。周处《风土记》裁:藕为函字之省。藕除了山名,实为姓氏。奇怪的是无论是函姓还是藕姓,都没有被收入《百家姓》,现安庆市区,铜陵江北地区,桐城和枞阳仍有近六百人姓藕,笔者认为藕姓者正是藕姓演化而成,从东晋后藕姓突然消失,枞江公率部至藕山后携部居住后,藕山的藕姓居民被武力赶出了藕山。到底枞江公发现了藕山的什么秘密?青山绿水中是什么吸引了走过千山万水的枞江公?这一切,让我展开了无限的遐想。
有部分地方学者认为:阮孚应为桐城藕山阮氏始祖,在晋未迁至藕山,而并不是唐末,两者差了五,六百年。阮枞江是否和阮况是同一人,不得而知。认为《阮氏宗谱》重修于道光年间将藕山阮氏宗派和陈留尉氏宗派弄混,以为阮枞江便是阮况,从而出现了历史上的两个阮况。在光绪年间又重修《阮氏宗谱》,以阮孚之子作为迁桐𠙶山的阮氏始祖。提出阮枞江是地地道道的枞阳人,而不是率部南下的将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阮枞(镇)江是易名,之前是否是长安城奉旨南下的另一位阮况?枞江公是镇南将军还是镇江南将军?历史之趣就在于这些重重迷团,作为一位地区历史文化爱好者,我非常热衷与各位宗亲,专家交流。
先来看看乌龟驮石碑吧,关于所谓的“乌龟驮石碑”,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比较集中的传说是:驮碑的是龙的儿子,它的名字叫“赑屃”,又名“霸下”。其实龟出现在墓葬中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是用龟甲,远古到宋,龟的文化形象大抵都是正面的,龟形象的变化可能始于元代。但是元以后龟的形象并非一元,而是正面负面并存的。最早的时候,碑石没有座,立在地上,底下埋入土中。但年深日久,碑石会慢慢沉陷下去,后来,人们往往另制一石板,使碑底的面积加大,不易下沉。而隋唐之后,碑座多数刻成一只巨大乌龟的形状。枞江公石碑下是一只实实在在的龟,赑屃则似龟非龟,没有了腹甲,却像龙一样有了胡须,有了发髻,有了角,有了肘毛,有了外翻的尖耳朵,尾部多为三尾。这说明枞江公的石碑不会晚于宋,是唐代的实物。唐朝规定五品以上高官死后墓碑可用龟蚨碑,龟蚨碑标示这碑是经皇帝批准的。龟驮碑表示碑主人的尊贵地位,这是毫无疑义的。赑屃驮碑始于明李东阳和杨慎的解说,考赑屃词源,左思《吴都赋》有:“巨鳌赑屃, 首冠灵山。大鹏缤翻, 翼若垂天。日本刻本《文海披沙》描述龟驮碑,龟不见碑,碑不见龟,这说明在安装石碑到龟背上时,起用了推土法,龟与碑永不能相见,这倒是件很有趣的事。《隋书》卷八载:在京师葬者,去城七里外。三品已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高不得过九尺。按唐当时的尺度来看,不得高于两米七六,隋尺度不得高于两米六六。
《桐城人物志》中载:阮强 (1844—1927)字仲勉,天林庄(今天林乡)人。年二十余补诸生。清光绪元年(1875)举孝廉方正,力辞未受。十一年台湾设行省,应巡抚刘铭传聘请,主讲台湾书院三年。二十二年,任安庆敬敷书院学长。光绪三十年后,继马通伯为桐城中学监督。宣统元年(1909)任芜湖省立第二女中校长。
光绪十一年,台湾设行省,合肥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先生应聘,与同里高仲樱主讲台湾书院三年。刘力荐之为官,强婉谢不就。其后客游四方,均以授徒为业。光绪二十二年,与黔县胡元吉同为安徽敬敷书院山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任桐城中学堂总监,与马其爬诸君秉承汝纶先生遗志,倾心培养“济世人才”。宣统元年(1909),至芜湖任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校长。1919年,与李光炯筹办芜湖私立职业学校。民国十六年(1927)重阳病逝。享年八十有三。
阮先生道德文章为人景仰,澹泊自处,粪土官阶,毕生致力兴办新学,桃李天下。
担任新敬敷书院山长的阮强,曾应台湾巡抚刘铭传之聘,主讲台湾书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走后,他即回皖接长敬院。与阮共同主讲敬敷书院的还有黟县胡元吉先生。
这是安庆懒悟艺术馆张庆馆长收藏的一副阮强的真迹。阮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桐城中学,天运中学,女子公学等等各处名校皆留下他忙碌的身影,是安徽乃至全国的著名教育家。古人云:礼莫大于尊祖敬宗,典莫大于修续家谱。司马迁曾说:“百事不泯,有益于史乘者,谱也。”并进一步指出:“族人无谱,则昭穆混淆,人不知祖,则姓紊乱,与禽兽何异焉!” 宋理学家张载指出:“没有家谱,人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家谱族谱,作为姓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经过改朝换代,社会变迁,风风雨雨几千年,延续至今,充分说明,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编修家谱族谱,上以溯祖宗昭穆之序,下以清子孙世派之源。发扬古贤之风范,传承先人之美德。重申族规家训之谕,启迪子孙后代之本。能增强氏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可激发同根、同源、同宗的血缘亲情。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己亥修最后一次补续家谱,阮强无论从深厚的文化造诣和辉煌的教育成就乃是家族中不二的人选。
光绪续修《阮氏宗谱》记载,阮晋卿宋绍定三年(1230)夺得解元,咸淳元年(1265)又中了进士,但并未任官职。解元,就是全省第一,也称解头,解首。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加全国性科举考试(礼部试)的人必须经地方考试选送,这种地方考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就稚解元,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加礼部会试,称“发解”。不少人会把“解jiè元”错读成“解xiè元”。宋元以后,未参加科举考试或参加科举考试,未取得第一名的读书人也能叫“解元”。解元逐渐演变为对读书人的尊称或通称。以清代为例,科举考试分别从府,州,县基层开始,中试者第一名分别给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成语名落孙山,孙山亦有两句滑稽的诗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和明清不同,宋代的解元和其他的举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举子三年一届,并没有太多的优惠政策,解元仅仅代表你可以继续参加下一级别的考试,自从有了科举和三级考试制度的完善开始,连中三元的人就很少,少到了屈指可数。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宋朝科考的题量相当大,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答一张卷子就能获取功名。因为考题量大,不论是乡试还是会试,举子们都要在考场里呆上三四天,才能把所有内容答完。以进士考为例,需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这其中以诗、赋、论三项为最重。站在阮晋卿先祖的石碑前,抚摸着模糊的石刻,可曾知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多少血与泪的往事?地方通志,府志,县志我也曾读了不少,但我更热衷于看见历史留下的实物,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到了𠙶山以后,没有时间及时和众多的宗亲相见,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将我推进了一个真实的历史,那就是藕山的阮氏历史文化,也许会有石破惊天的那一天,历史的真相也会浮出水面。
迈进阮鹗的陵园,虽损毁严重,杂草丛生,但这些石刻造型生动,雕工精湛,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当初这是多么一座气势恢宏的陵园。明嘉靖年间,倭寇最为猖獗,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处于纷乱的战国时期,促进了倭寇势力的发展,中国海盗与倭寇的勾结促使倭寇队伍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壮大。猖獗到何种地步呢?嘉靖三十四年(1555)八月,百余倭寇自上虞爵溪所登岸,深入腹地行程数千里,历时80多日,犯绍兴、杭州、严州,窜入南直隶(今江苏、安徽),流劫至南陵,犯江宁镇,一路掠杀,然后进逼南京城,到城下时只剩53人,当时南京城驻有军队12万人,却闭门不敢出战,听任倭寇四处劫掠两昼夜。最后该股倭寇走无锡转掠至苏州才被都御史曹邦辅、副使王崇古等率大军围歼,但军民累计伤亡竟达4000余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起自于元朝,在明朝实行海禁后,其祸害程度逐渐达到顶峰。李春芳《右佥都御史峰阮公鹗墓志铭》可见,阮鹗之所以蒙冤,一是由于与赵文华、胡宗宪等主抚策略相左,因而受到掣肘;二是后来在福建抗倭捷报频传,“上大加奖异,奈何忌之者力谋倾公,乃指摘公糜费储饷,肆为萋菲,风闻论列,遂被逮至京”。
阮鹗最大的贡献,在于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抗倭将领。后来的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和俞大猷(由)等都是阮鹗的部下。阮鹗与士兵同吃同住。戚继光之后,倭寇基本就被剿灭了,戚继光是倭寇终结者。那么,抗倭开始于哪位呢,就是阮鹗。可以这么总结,明代抗寇始于阮鹗,终于戚继光。和史上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相比,阮鹗的名字要暗淡得多。但是,阮鹗并不比他们逊色,他完全无愧于抗倭名将这一称号。阮鹗不仅是一代名臣,同时又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儒将。他是一个读着四书五经的文人,却在非常时期担负起了的抗倭使命,刀头舔血,屡挫倭寇,战功累累,最后却蒙冤下狱。回到老家枞阳的阮鹗成了一介平民,他布衣葛巾,读书讲学,笔耕不辍,去世时年仅59岁。著有《礼要乐则》2卷、《枫山章文懿公年谱》2卷。呜呼!先生训曰:“怀仁辅义天下悦,”此万世相天下之大法也。又曰:“阿谀顺旨要领绝”,此万世相天下之大戒也,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盖大臣患失,小臣畏死,是以伺候颜色,观望风旨,乃至消“仁义”之说为迁谈,席“阿谀”之术为得已。从阮鹗《祭严子陵先生文》中可以看到阮鹗当时真实的感受与处境。张全海博士是研究安庆亲根文化和地方文史的专家,称阮鹗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呼吁保护、关注及研究阮氏文化遗产,《明史》中177个字对阮鹗的记载几乎都是负面的,《明史》素材大部分来自《明世宗实录》,但521卷对阮鹗的定论《明史》却没有收录。自古将军定天下,不许将军见太平,阮鹗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是位伟大的悲情人物,
胡适先生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实的历史在沧海桑田,风霜刀剑中早已容颜变迁,如泥沙沉舸,任光阴的浪涛冲刷、腐蚀而残破不堪。穿越历史的迷雾,仿佛正置身于喧哗与凝重的历史舞台前,我们的时代,与我们每个人有关。
作者:阮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千斤顶
显身卡
阮少文
阮少文
当前离线
积分
34003
IP卡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1 09: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实为
山,因该字在很多地方无法正常显示,以“藕”代替,音同“藕”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阮戈
阮戈
当前离线
积分
1811
IP卡
狗仔卡
发表于 2017-11-10 13: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云中书_EEqMD
云中书_EEqMD
当前离线
积分
9
IP卡
狗仔卡
发表于 2017-11-27 19: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阮鄂原来这么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云中书_EEqMD
云中书_EEqMD
当前离线
积分
9
IP卡
狗仔卡
发表于 2017-11-27 19: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多多宣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云中书_EEqMD
云中书_EEqMD
当前离线
积分
9
IP卡
狗仔卡
发表于 2017-11-27 19: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更多的人了解阮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0
阮氏宗亲网
(http://www.ruanchina.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
克米设计
皖ICP备07008304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290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