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问答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ruanchinacom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征集版主会员注册须知本站二维码
    查看: 3566|回复: 8

    江门阜元里 -- 阮姓新村今非昔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7 23: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世纪初,新会泷水长涧乡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阮世焕和旅居美国的华侨阮宠添,两人发起了在江门堤东竹排头的鱼塘桑基之地建阮姓新村“阜元里”。两乡20多户阮姓华侨在此有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生活乐也融融。
      时过境迁,如今的阜元里大部分侨房已经变成了出租屋,有的更是人去楼空,徒留空空荡荡的大房子默默地缅怀过去。如今,昔日繁华热闹的阮姓新村已经成为了历史。
      现场寻访
      青砖大屋历经风雨洗礼
      阜元里建于1911年,距今已有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间了。在上个世纪,阜元里作为阮姓华侨族人的聚居地,曾经辉煌一时。如今,这个地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个华侨聚居地。
      记者之前通过资料知道了阜元里大概位于水南路,但是,具体的位置还不能确定,于是,记者沿着水南路四处搜寻阜元里的踪迹。在泰富城附近,一位老人告诉记者阜元里就隐藏在原堤东小学的背后。在老人的指点下,记者沿着泰富城对面的一条小巷子进入,看到了原来的堤东小学。记者发现在堤东小学的墙上挂着一个蓝底白字的门牌,上面写着“阜元里”。堤东小学也属于阜元里的范围吗?记者心中不禁产生了疑问。在堤东小学旁边有条小巷子,记者沿路进入,经过一个车棚,一排排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的青砖大屋就呈现在记者的面前。这些大屋与原堤东小学仅一巷之隔,它们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大家族百年的变迁,这里就是“阮亲睦堂”所建立的阜元里。
      在阜元里,其中两条巷子只有三间两层的大屋,这些大屋占地面积非常大,气势恢宏。有的屋子在门楣上雕着亭亭的花朵,显示着原屋主优雅的品味;有些屋子大门相当有气势,似乎在告诉人们家族当年的显赫……在阜元里这些大屋中,还有不少小屋子夹杂在其间。
      根据资料记载,阜元里就位于竹排街头。于是,记者又从水南路一棵大榕树拐进竹排街,大约走了100米左右,在一座不起眼的破旧小楼中,记者在路边发现了见证阮姓华侨聚居地近百年沧桑的阜元里的大闸门,在大闸门的横额上是石刻的“阜元里”3个大字。这座小楼原是阜元里的更楼,如今,往日守护家园的更楼早已变成了出租屋,只有镶嵌在,门面的大理石横额上,那清晰的“阜元里”大字让过往的人们知道这里就是阜元里。
       陈年往事
      阜元里乡亲成立基金会兴建学校
      据资料显示,阜元里位于堤东竹排街头。1910年,该处原是水南围上的鱼塘桑基之地。由于四乡盗贼烽起,华侨都不敢回乡建新居,该地便被新会泷水长涧乡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阮世焕和旅居美国的华侨阮宠添两人所看中。1911年,他们发起在该地建立阮姓新村的倡议,由阮宠添之子阮焕如在港召集阮姓兄弟的集资,用“阮亲睦堂”名义在该地购田填沙并规划地段,在香港让阮姓同乡认购地段,然后回江门建新居。开始在该地前面建起4间大屋,并建立了有阁楼的大小闸门各一个,雇请4个更夫看守。在大闸门的横额上石刻“阜元里”三个大字,下款是“夏同和”三个小字,。这是阮姓发起人阮焕如在香港南北行邀请浙江省状元夏同和书写的,“阜元里”是用“阮”字拆开两半而命名。
      这里在兴建了10余间大屋后,便在四周建起围墙,并在一个时期内发起五里联防(阜元里、江华里、东海里、东江里、长发里)。因防护较严,在联防期内,没有发生过盗劫,治安较好。
      1917年,香港同胞阮世顺、阮焕如等人发起成立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共设100顾,每股100银元。阜元里的居民过多或少都来认股,如阮世焕、阮世顺、阮镜波均认8股,阮焕南人2股等,共筹得教育基金1万银元,先在该里建一间颇具规模的社馆,作为该里长辈议事和教育儿童只用,曾聘请阮世湜为学堂的教师,就读学生月五六十人;其后又利用此基金陆续建起15间两层楼的小屋(分为5座,每座一连3间小屋),在港售给阮姓同乡人,所以,当时侨、港属全是新会泷水人,其中80%是长涧乡里,20%是潭江乡的,以后又在长堤以基金会的名义购置了一间铺业。基金会先后选出当事人分别为阮北鎏、阮告,随后便转到阮世顺(名达臣)之子阮伯翔手上。1947年,阮伯翔顺乎众议,将连年铺租及其先人部分遗产在该里建立了一间“达臣学校”。这间学校采用新学制,由林雨荷代理校长,近百名学生均来自附近闾里。建国后,该校先后改名为“竹排街小学”、“华侨小学”、“东风小学”和“堤东小学”。
      建国前,阜元里建有侨房共26间,其中大、中屋11间,小屋15间。1934年至1944年因日军侵华而侨汇断绝,侨属觅食艰难,流落他乡。有些因衣食无忧而卖去侨房。
      记者手记
      阜元里值得好好保护
      在阜元里。其中几条巷子都只是在3间大屋,显得气势不凡。走在其中,记者可以感觉到从前阮姓华侨的独具匠心,为自己建设了一个美好家园的设想。阮伯说,从前的阜元里户数只有20多户,范围不大,但是,大家都姓阮,相处和睦。如今,阜元里只剩下阮伯这户是原来的居民,其他的阮姓华侨大屋早已人去楼空。
      位于蓬江桥底的南熏里、启明里也是江门市13个华侨聚居点之一,已经被保护起来,成为江门市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本地和海外的游客前往感受江门市作为侨乡的魅力。阜元里是阮姓华侨的聚居点,范围比较小,建筑也非常有特色,如果可以像其他华侨聚居点一样,好好保留下来,应该也能吸引不少游客。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好前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思考。
      知情人说
      在阜元里,一座西式外观的侨房显得格外出众。侨房的主人是姓阮的一位老先生,这所房子便是他的父亲修建的,他也是阜元里为数不多的原侨房的主人。
      几经波折,记者终于找到了阮老先生。软老先生今年已经90岁高龄,他生在阜元里,年少时到香港定居,暑假期间才回到阜元里。10多年前,他又回到了江门,回到了阜元里养老。虽然他已经90岁了,但是,向记者将其阜元里,老人家如数家珍。
      不一般的侨房:聘请香港设计师设计
      软老先生介绍说,这屋子是阜元里31号,旁边32号的房子是他爷爷所建的,大概建于清末明初时期。1908年,软老先生就在他爷爷的屋子里出生。在他10多岁的时候,他父亲才建现在所居住的31号房子。软老先生的屋子是西式风格,构造也与一般的侨房不同。当记者问为什么他们的房子会如此特别的时候,软老先生向记者解释道,他父亲一直在香港工作,在建造这一栋房子时候,他的父亲专门从香港请设计师来设计并制造,他们的房子是西式的,二楼还建有小阳台。
      记者跟随软老先生的脚步,参观了这座侨房。房子的大厅非常气派,显示这个家族当年的辉煌与显赫。软老先生在说起大厅的时候,骄傲地告诉记者,原来大厅内摆放着一张很大的长方形饭桌,几乎占满了整个厅,每到吃饭的时候,都会坐满了人,济济一堂。而在软老先生家的二楼有一个小门,从小门出去,经过屋外的楼梯,可以到达隔壁爷爷的家里。软老先生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经常从这里走到爷爷家去。现在,墙上这扇门已经被堵上了,软老先生指着墙上,流露出无奈之情。
      遇喜事大摆筵席
      据软老先生介绍,早在几十年前,现在原堤东小学处处是一片沙地,也是阜元里的小闸所在,但是,小闸早已被拆掉,现在已经找不到它的踪影了,而阜元里的大闸就是阜元里的牌坊。大闸与小闸之间,乡亲们捐资用花岗岩铺了一条路,路边是一片鱼塘,每当下雨的时候,鱼塘的水涨了,塘里的鱼都游到屋前的暗渠中,小朋友们以捉鱼为乐。软老伯指着阜元里旁边的一栋栋高大的住宅楼说,以前这里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是小朋友最爱去的地方,而阜元里的另外一面则有一堵围墙与邻近的另外一个家庄分隔开来。
      软老先生回忆说,阜元里并不大,全里一共11间大屋,其他的都是小屋,大屋和小屋在建立之初便已经规划好具体的位置,所以,大屋和小屋分布都比较集中。全里加起来也不过是20多户人家,而且大家都姓阮,,关系和睦。每当一户人家遇到婚嫁等喜事时,阜元里内就像过节一样,有喜事的人家便会在里内的巷子中大摆筵席,全里的人们都会到巷子吃饭,欢聚一堂,好不热闹。(吴燕彬 罗君媛)

    转自http://www.cnsurname.com/read.php?tid=29750&fpage=5


    发表于 2011-5-21 01: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04: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各地阮氏,礼军兄了解得仔细,为我们这些人付出真够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12: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感惭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2: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我只是将从网上搜集到的关于阮氏的各种资料汇集起来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4 02: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详尽{: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 04: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 06: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定价值,文章记录了阮氏新村的发展历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 08: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