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5-24 10: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 g7 t/ B; K# k; T7 z2 i$ x7 X: r
阮籍故里与阮籍墓考
3 d, y' A* h% K
( e; [4 W1 u# q" j4 H% {5 c“阮籍陈留尉氏人。”历代文献均无争议,尉氏名符其实的可以称谓阮籍故里。自隋唐以来尉氏号称“三贤故里”三贤者:尉缭、蔡邕、阮籍也。# l' ]1 ~# j/ ? m9 ` [
近人有探讨阮籍居住村庄之所在者,本无可非议,这是好事,但其方法不当,在文献和出土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仅依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封府志》①古迹篇第294页载:“阮村 在尉氏县北。阮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即此。”有人据此认定阮籍故里在尉氏县北某某里的某村,缺乏进一步的考证,匆忙做结论,笔者视为不妥。并立碑以记之,吾认为更为不妥。这将给后人学习和研究历史造成诸多不便,而成为始作俑者。
/ k& Y! b3 t1 C( A$ B笔者借此聊表拙见,以求方家指正。理由有三:7 l/ _7 Y4 n6 r5 ? W0 e+ q: ?: v
一、一般史志对古迹的记载惯例是:
, E" U3 O, b, ^, ]8 n1 a) o1、该古迹距县城(或府城)不超一里的,均不记里数。一里多点的,多加“许”或“余”字,如:明·嘉靖《尉氏县志》寺观篇“兴国寺在县东一里许,南营保,宋太平兴国年间建,累遭兵燹,止存塔一座……”。
, q. W% P1 b9 U) p2、相距县或府城较远的古迹,有明显的地理地貌特征的一般也记里数,并以特征标之。如:明·嘉靖《尉氏县志》祠庙篇“蔡相公庙在县西四十里燕子陂,其断碑上截犹存,云:蔡邕赴洛,其徒阮瑀辈饯之于此,缱绻不能别者累日。邕既殁,复相与追慕之,立庙焉。嘉靖二十五年,里人李廷宪,因其废址重建。”
& e" A* ~' d$ H6 b- e' s再如《开封府志》古迹篇第292页载:“孟庄 在杞县西二十里。按北宋辕录云,过范郎庙,其地名孟庄,有孟姜女庙。”又载“蔡家庄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0 u- v) j9 [ E
二、从文献记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分析# k! J' M& y" v- `2 R; |0 ?
1、《三国志· 卷三十一· 魏书二十一·阮瑀》:“瑀少受学于蔡邕。”阮瑀约生活在160—212年,而蔡邕约生活在132—192年,古时称少年一般指十岁左右,最大也不超十五岁,若当时蔡邕住在其老家尉氏的圉村(汉和三国时圉人驻地,后成村延续至今),而阮瑀住在阮庄,两家相距仅三公里余,蔡邕若住在新家蔡家庄,相距也不到十五公里,而阮瑀住县城相距也就十六公里余,二人同居县城,那就近在咫尺了,做为一个少年,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阮瑀不太可能跑更远的地方去求学吧。
$ i* _7 X. {; V, L: o2、如前,明·嘉靖《尉氏县志》所载阮瑀等送蔡邕赴洛,西去在尉氏县边界的燕子陂饯行处,后闻蔡邕被王允所害。为悼恩师,在此立庙。至明嘉靖二十五年,当地人李廷宪,又在其废址上重建蔡相公庙。以及民国二十二年《尉氏县志稿》陂泽池湖表载“雁(燕)子陂》在县西高村保,广五百二十步,长一千三百步,君李庄南。”% u( L8 ^& l/ F; Y9 l
3、清·道光《尉氏县志》村镇篇载“靳庄在县南”,到民国二十二年《尉氏县志稿》“区属村表载“靳庄城南二里,百堽保”。而黄水淹后此村已经不复存在。8 x" H O! U3 g& f
4、明末的著名文学家阮汉闻(1558—1636),字太冲,号诞伯,人称由东子。阮汉闻本浙江人,汉闻刚刚到弱冠的年龄,就参加了京城的考试,一举而夺冠,遂就读于国学,当时其声名誉满京城。后奉命保护潞藩王就封,因寻访祖源三贤里,而于尉氏县城内旧道南居以家焉。以尉氏为阮氏祖居,于万历庚子(公元1600年)年徙居尉氏县之在坊保。
0 K8 Q8 c8 x C5、明·嘉靖《尉氏县志》古迹篇载“啸台县城内之东、晋阮籍舒啸处(旧志作阮籍台,总志作啸籍台)。”6 x# a. [# }1 U$ L! b
6、明·嘉靖《尉氏县志》祠庙篇载“七贤庙,在县东南四十里段庄保。毁于金末。今即阮嗣宗庙,中塑七贤之像,其状貌武勇,殊非当年潇散气象。故老咸云:与昔年之象设大不类。”
3 O9 `8 g8 {- g0 X, e在七贤庙内曾树有一高大之巨碑,碑上镌刻有唐代秘书正字李京亲书“重建阮嗣宗庙碑”。世人将该碑称作“石柱峰”。尉氏历代县志碑碣篇均记有该碑文,其文中有“竹林乐志,蓬池养神。振百代之风骚,作七贤之领袖。……在县东南隅计数五十里,择其善地以葬贤人焉。其坟也,势压龙头形高马鬣。万家耆老,共建灵祠。……”之词,我们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其墓在尉氏东南,同时也描述了阮籍墓气势和形状,这也是最早记载阮籍墓所在方位的文献。
5 z& {; m9 w9 d1 g- \由以上文献记载可见阮籍原住之道南,应在尉氏县城之内,阮村应在县城近郊不足二里之内。特别是啸台在县城内,阮籍居道南,想必离啸台较近,才能经常登台舒啸,而不可能常跑几十里远从什么阮村、阮庄、阮家、阮寨……来舒啸,那样恐怕也太累了。 R! ]4 p* a: t$ }! F+ p' k( N
三、再谈阮籍墓之所在
9 I/ Z) K6 |: t% g1、明·嘉靖《尉氏县志》宅墓篇载“晋阮籍墓在县东南三十里段庄保(《一统志》所载不同者,已见前《宅墓》之下)。”即“晋阮氏宅阮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出咸本传),(按《一统志》载阮籍宅在河南府城②东谷水东南。又有墓在新安县西。籍为建安才子,尉氏阮瑀之子,晋以来人才、族望甚盛。其宅墓与祠台碑刻,诸子孙相传迄今无异。而《志》乃云尔者,其别有游寓之室及或有讹传之冢邪?是则未可知也。)
0 `% H. n7 o* S# w; R( r2、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封府志》陵墓篇载“阮籍墓在尉氏县东南三十里,新安亦有墓。”( k: [, u! @+ m
3、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籍贯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自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P! k7 S/ A. m# P* a9 i
嘉庆二十一年(1815年)八月十七日,阮元任河南巡抚。十一月十三日,升任湖广总督。阮元在河南仅三个月,百忙之中他亲赴尉氏县阮籍墓前祭祖,并亲书“魏关内侯散骑常侍嗣宗阮君之墓”该字体犹如阮籍的性格一样,有一股傲然不屈之势。尉氏的阮籍后人得此墨宝,镌刻于石,立在阮籍墓墓前。9 ?! t8 v' H* M$ G( V7 p
二百余年来,阮籍墓历经兵燹和水患,特别是大跃进焚石烧灰、文革破四旧的浩劫,在阮庄各姓村民不惧风险的保护下,此碑依然屹立在阮籍墓前,实在令人感动和欣慰。阮籍墓于二零零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W6 M g+ j6 ~# y# K/ D有以上文献记载可见阮籍墓在哪,理应没有问题了,也不用怀疑经史学家阮元到尉氏阮籍墓前祭祖,缺乏考证,草率从事了吧。5 q& ?5 f7 Q# H N- M9 e/ t
结 语:
. [0 ^5 b7 b, T, ~* G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或发现新的文献记载前,我们可以存疑,但绝不能妄下结论。故而笔者认为:我们还是以现有证据为重,而尊重历史吧:
. ~, e* Q2 d: P2 T& B- [! ]阮籍与阮咸宅,理应在尉氏县城内,小东门内路南,距啸台不会太远之地。9 D- c# r* t9 X* o( J; }. k- {
阮籍墓在尉氏县城东南小陈乡阮庄村附近也是无疑的。2 M+ w! `+ I3 W+ Y2 O g, T
" s( ~" x- n+ p& C' ~王小秋 文博副研究员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 ^9 B& i; Q, |9 ~1 f6 k
2 ?# E, N; Y. T2017年5月8日于陋室) Y& Y$ }/ E3 M
+ n, d- k& _2 O8 e) L, ~
* h! f0 o& X/ b. \$ G5 Y: m) C% G
注:
1 D# r; \! r- b# N ————————————————————————————————! Z5 W5 M0 }1 W( V* g
①、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封府志》整理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 t; c! f2 V. F: o5 I9 C5 ?# a7 C% d
②、河南府城即今洛阳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