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征集版主会员注册须知本站二维码
查看: 952|回复: 4

家谱的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 17: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阜阳阮俞古 于 2015-12-9 06:23 编辑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恐怕没有一种书能像家谱那样影响面之广大、影响时间之久远了。自有明确的历史记载起,直到近代,乃至当今,可以说,整个中国,上至皇帝、臣子;下至庶民百姓;从农村到城市,从汉族到各少数民族,从满腹经纶的文人学士,到目不识丁的凡夫俗子,无论是谁,都对家谱怀有一种特殊的敬畏心理,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家谱的影响。于是连续不断地编修、续修家谱,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的一种全民性的文化活动。

  解放后,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家谱也曾被冷落、被遗弃。但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海峡两岸的交流日趋频繁以来,在台、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回归热潮的推动下,寻亲访祖之风日见升温,致使民间对旧家谱的保存、利用及新修、续修家谱的风气更加普及和扩大。几乎每个姓氏都在整理重印旧谱,续编新谱。于是时至今日,“家谱”仍然是亿万中国人所熟悉的名词。

  那么,家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书呢?那它有多长的历史,又是怎样编写成的?那它有什么特点、又有何作用?它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使之影响着亿万子民?  家谱,又称族谱,是我国从古代产生并延续至今的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蕃衍及族内重要人物事迹的家族发展史。  清人刘云端在《进贤刘氏族谱·序》中说:“谱者,世系之谓也。”清人陈中荣在“赛氏族谱序》中说:“谱者,志族人之世次也,首已往之祖而收见在之族,祖分而族不分,故一族同一谱。”广西洪秀全宗族的《洪氏家谱序》说:“谱也者,所以通世之先后而谱编具载者也。”学者杨冬荃先生说:“家谱就是将同一血缘集团的世系人物一一列举出来。也可以说,只要将某一同一始祖的后裔一一布列出来,也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家谱。”

  上述各家对家谱所下的定义都指明了家谱产生的基本?穴或原始?雪意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谱的记事范围也不断扩大。而家谱的属性,则不论从广义还是狭义讲,它所记载的内容都是宗族史。  家谱产生于上古时期。从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散居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这些以血统关系维系着的家族,都有着各自的共同祖先,虽然在每个最小的单元或称之为社会细胞之间,有着贫富的差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一同居住在同一块土地之上,甚至于连战争、瘟疫和其他自然灾害,也不能将他们分开。因此,家族是古代中国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民族是在这基本单元上组成的大家族,国家更是一个最大的家族。于是,百姓便是这个总家族的子民,皇帝也就成了“总族长”。

  为了使统治得到延续和稳定,权力更替与财产继永能平稳实现,使之不落入他手,因此,不论是国还是家,都十分重视血统的纯净。这样,记录血缘关系和血统世系的谱牒就应运而生了。

  至于家谱的起源,从来说法不一。但传统学术界有殷商、周代、战国秦汉和宋代起源四种观点。这四种观点都有它的文献依据。

  早在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夏朝,就有了记录王室世系的谱牒,即夏王室的家谱。商、周王室亦然。这些最原始的谱牒资料,曾被后人整理成《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世本》、《帝王诸侯世谱》等通代谱牒。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曾参考、研究和利用过这些原始文献:“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他又经过实地游历和考察,写成了《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完整、系统而具体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王室由始祖而下的本支历代世系。同时,他又根据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国君的谱系文献,编成《十二诸侯年表》。上古帝王和中古诸侯君主的这些原始谱系,由於年代久远,大多早已湮灭,幸有司马迁的《史记》和后人从他书中辑录下来的一些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人物家世的一些珠丝马迹。

  据甲骨文研究者的考证,目前可以确认为是“最古老的家谱”有三件甲骨文原片。一件是在容庚先生等编的《甲骨卜辞》中片号为209的甲骨片;一件是最先收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中,片号为1506;一件最初见于董作宾的《殷虚文字乙编》中序号为4856的甲骨文。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件“库1506”,它于1903年流于美国人方法敛之后,今藏大英博物馆。这片牛肩胛骨上所刻文字是一位典型的商人的家族世系。但对它的真实性有两种看法,一派是以胡小石、董作宾、郭沫若、容庚、唐兰、胡厚宣等,他们认为这是一块伪造的膺品;而以张政烺、陈梦家、于省吾、饶宗颐、李宗勤等的一批学者,却肯定其真实性。他们的看法,近年来许多学者都予以肯定。这片后甲骨文字从右到左计13短行,每行一句,除第一行为5字外,其余均4字,行间无直线。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将它译为:

  儿先祖曰吹,吹子曰戈夭,戈夭子曰?,?子曰雀,雀子曰壹,壹第曰启,壹子曰丧、丧子曰养、养子曰洪、洪子曰御、御弟曰矢,御子曰尹欠。,君欠子日闭 。  陈先生定它是商代第十世23任君主,距今约有3200余年。它记录了“儿氏”家族的11代世系,13个人名。其中为父子关系的计11人,兄弟关系的2人。因此可以说,在3000年前,就有以表格形式记载家族世系人物的家谱雏形了。此外,这三件实物资料上的人名在商代先公先王的谱系中均无兄,说明他们不属于王族。这更说明在当时编修家族谱系的普遍性:它不仅是王室的特权,就是一般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有了文字记载的家谱。若以现今计算世系一代30年代,这个家族有家谱的历史又可以上推300余年。所以可以说,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家谱。

  除世系谱外,现在发现的甲骨文中还有许多记载殷商人求祷或祭祀列祖列宗的祭祀谱。这些祭祀谱中有记载求祷于祖先的,有的记录受祭各先祖名字的,有的则被登记先祖受祭的日期,从而形成了最初的世系。因此可以说,甲骨文家谱及祭祀谱所记载的世系资料,为后世家谱的编修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保证和形式典范。

  另外,在部分商代青铜器中,也有专门记述当时商人世系的家谱。如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出土于易州?穴今河北省易县?雪的青铜戈,也铸有同一个家族六到八代世系的家谱。另外,在罗振玉先生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也有一件刻记有三代祖先名字的简单世系,亦可以证明这点。

  在周代,铭记家族世系于鼎彜的风气也盛行于全社会。当然,周代青铜器中记载家族世系代数和功勋庆赏事迹内容的字数常因所铸年代的先后和家族地位的高下不同而有记载内容的详略之分。而在现存周代青铜器中,记载家族世系最多的当属1976年在陕西扶风县庄白村同窖出土的“墙盘”和“ 钟”。这两件记载周初贵族微氏家族事迹与世氏的内容相联的宗庙祭器。这两样彝器有铭文380字,共记载了自周文王至周穆王间百余年间微氏家族连续七代的世系。它们是我国现今发现的记录家族世系最多的周代以青铜为载体的原始家谱。

  从上述所举甲骨文与金文中有关家族谱系的记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使用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家谱形式。当然,在文字未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结绳记事和口头相传的记事方式,应该说,家谱世系这样的记述家族历史的内容必定也是结绳与口头相传的中华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两种形式的家谱,至今在一些文明程度相对比较低的民族中,还一直沿用或残存着,成为民族家谱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可知,我国家谱的起源很早,但“家谱”这个专有名词的出现却晚了许多,只是目前还没有人考定它出现于何朝何代。而目前可见到的最早记载,则只有六朝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他在注文中曾引用了《王氏家谱》和《颜氏家谱》。之后,《隋书·经籍志》中也著录了一部。《杨氏家谱状及墓记》应当是南北朝时代的著述。而某一个词语被用作书名而存在,理应是在使用比较广泛,词义相对成熟、稳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可以推断,上引三部家谱名称的出现,当在南北朝之前,但由于资料的缺乏,尚不敢妄断其确切年代,但最迟不超过南北朝,却是不会错的。


——转自http://www.ahhpyw.com/display.asp?id=507
发表于 2013-10-3 23: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次瑞安宗祠考察大有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4 10: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4 11: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soso_e179:}{: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4 13: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中国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